《开屏见“好”》栏目,聚焦山东好人好事,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、上开屏、上首屏,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“身边的榜样”炒股开户公司,讲述精彩山东故事。
9月7日傍晚,青岛胶州市九龙街道新民村的一户农家院里,58岁的隋永梅正忙着做晚饭——一锅挂面卧了两个鸡蛋,简单却温热。屋里,她96岁的母亲坐在轮椅上,侄儿王玉龙躺在炕上,隋永梅端着两碗面,一筷子一筷子地轮流喂两人吃饭,动作熟练又轻柔。这是她十年里无数个日常片段之一,却藏着超越血缘的深情。
隋永梅家与侄儿王玉龙家仅一墙之隔。1995年,王玉龙刚满周岁便不幸丧母,父亲身体孱弱,独自抚养孩子格外吃力。看着可怜的侄儿,隋永梅心疼不已,主动扛起照拂的责任,视如己出:二十年间,两家饭菜一起做,孩子衣服帮忙洗,冷暖温饱常记挂。隋永梅用无微不至的关怀,为玉龙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。
平静的生活在2014年被打破。2014年,玉龙的父亲重病不起,于2015年正月离世。临终前,他紧紧攥着隋永梅的手,眼里满是对玉龙的牵挂。隋永梅含泪承诺:“哥,你放心,我们一定照顾好玉龙!”
然而,命运的打击却接踵而至。同年冬天,还未走出丧父之痛的玉龙,在下班途中遭遇严重车祸。医生的话如同晴天霹雳:“希望渺茫,就算活下来,也可能是植物人。”
在医院看到满身是血、昏迷不醒的玉龙,隋永梅心如刀绞。但她很快擦干眼泪——“孩子才20岁,绝不能放弃!”她跪在医生面前苦苦恳求,转身又为高昂的治疗费四处奔走:娘家大哥刚卖玉米的三千元、妹妹攒下的八九万血汗钱,亲戚们三百五百的接济……总算拼凑起来三四十万的治疗费。
住院期间,隋永梅和丈夫在病房地上铺起泡沫板,日夜守着玉龙,喂饭、擦身、翻身,把全部精力都扑在他身上。
玉龙的命保住了,却成了生活无法自理的植物人。从此,隋永梅像照顾婴儿般照料他:她从零学起,反复练习使用吸痰器;玉龙体重180多斤,每次翻身、按摩,她都累得腰酸背痛;为防止褥疮,她每晚定时起床两三次为玉龙更换姿势,常常一夜只能睡一两个小时。长期劳累让她的腰腿落下病根,只能靠针灸缓解疼痛。邻居劝她“别把自己搭进去”,她却始终坚定:“只要我在,玉龙就有希望。”
这份坚守,终于等来了奇迹。2020年的一天,隋永梅给玉龙喂饭时,突然看到他眨了眨眼——起初她以为是错觉,没过几天,玉龙竟含糊地叫了声“娘”。那一刻,隋永梅的眼泪夺眶而出,五年的辛劳与期盼,都在这一声呼唤里有了回应。
如今,王玉龙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,他能吃正常饭菜,会跟着音乐哼唱,甚至能断断续续说出“娘,我爱你”。虽然他的智力仍停留在孩童时期,手脚也因长期卧床萎缩无法坐立,但每一点进步,在隋永梅眼里都是天大的惊喜。
在这条艰难的路上,隋永梅并非孤身一人。儿子儿媳始终是她坚实的后盾:他们时常寄钱回家,并主动分担农活。就连十岁的小孙子,也学着奶奶的样子,给玉龙喂饭、陪他聊天,还奶声奶气地说:“奶奶照顾叔叔,我也要帮忙。”与此同时,隋永梅还要照顾自己96岁高龄的母亲。为了守护这一老一小,她和丈夫放弃了外出务工的机会,用爱将这个清贫的农家小院经营得安稳而温暖。
今年是隋永梅照顾玉龙的第十年。即将六十岁的她,身体大不如前。可说起未来,眼神依旧坚定:“只要我还能动,就会一直照顾玉龙。日子苦点没关系,问心无愧就好。”
这位普通的山东婶娘,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,托举起侄儿的生命;更用爱与责任,在农家小院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大爱赞歌。
(大众新闻记者 陆金星 编辑 张春宇 设计 张海飞 实习生 苏羽佳)
天牛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